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提质培优促发展 “双高”引领谱新篇 扎实推进高水平技能型大学建设

发布时间:2024-03-25

发布时间:2024-03-25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4年3月25日07版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自2019年入选“双高计划”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A档)以来,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北京市对学校提出的“当标杆、作示范、走在前、做表率”要求,将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新要求与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建设和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持续深化改革,强化内涵建设,推动事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经过5年的改革建设,学校综合办学实力、核心竞争力和社会贡献力大幅提升,综合办学实力稳居全国高职院校第一阵营,在引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服务支撑国家战略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形成“职教有为”的生动实践

一是服务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北京集成电路产教联合体。学校作为牵头院校,由北京经开区主导,联合30所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共同成立北京集成电路产教联合体(入选首批国家市域产教联合体名单),汇聚“政产学研用”各界资源,面向集成电路关键领域,打破院校企业壁垒,探索构建“高职专科—职教本科—专业硕士—博士”的系统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集成电路全产业链上急需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建设北京经开区集成电路中试基地,打造集成电路公共实践平台,开展真实性生产实训实习。建立“挂帅揭榜”制度,开展技术协同创新,校际兼职师资互聘共计130人次,共培养学生2000余名,为企业解决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问题。

二是服务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与火箭军联合定向培养军士生。学校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与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合作定向培养军士生,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军士生技术技能培养、军事技能训练、军人作风养成全过程。累计为部队输送了优秀军士生1000余名。部队领导评价“学生专业基础扎实,岗位适应能力强,发展后劲持续,学校是火箭军培养工匠型专业技能士官和专家型专业技术士官的摇篮”。近400名军士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抗击疫情等活动。学校获评教育部门国防教育特色校,军士生人才培养工作荣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连续5年获评北京市征兵工作先进单位。

三是服务首都城市发展,订单式培养科班制冰师。学校精准对接北京冬奥会制冰人才需求,与国家速滑馆、国家游泳中心合作开设“双冰场馆制冰人才订单班”,培养科班制冰师,为“双冰场馆”赛事保障和促进后奥运时代冰雪运动发展贡献了“中国制冰力量”,为首都冰雪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生动力。近年来,学校围绕“高端汽车、生物医药、先进制造、集成电路、航空航天、商贸服务、文化创意”着力打造“七大专业群”,逐步形成深度融入“高端汽车、生物医药、先进制造、集成电路、首都航空”等赋能首都高精尖产业发展的“五条线”,开设“地铁班”“奔驰班”“国航班”等20余种订单班、定向班,占在校生比例近50%。

创新产城教融合发展模式,建成开发区内办高职的典型样板

一是校地“双向奔赴”,合作紧密度高。学校与北京经开区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成立由北京经开区、学校、行业及企业人员组成的学校理事会,成立北京现代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形成多元主体参与、内外协同的治理机制。学校坚持“经开区、学校、企业”联动协同,以“双高计划”建设为契机,助力北京经开区出台《新区关于促进校企合作的实施细则》等校企合作支持政策5个,与学校签订合作协议的经开区企业超过130家。北京经开区将学校纳入其“十四五”发展规划,支持学校立项北京市发展和改革部门支持建设的产教融合工程中心;出台北京经开区《校企合作管理办法》《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办法》等政策;北京亦城合作发展基金会设立“亦城职教科技创新奖”,校地联动形成了互为需求侧与供给侧的“命运共同体”。

二是精准对接产业,专业契合度高。学校坚持“依托经开区办高职、依托产业办专业”的发展思路,精准对接北京经开区“4+2+1”产业体系,重点围绕北京经开区主导产业的发展现状、趋势及人才需求,进一步优化专业布局,力促专业建设并跑产业发展,满足北京经开区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和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与北京百度智行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学院,与北京亦庄生物医药园共建国家生物医药中试生产性实训基地,与京东方等企业合作创建北京先进制造现场工程师校企联盟等,实现专业布局优化和区域产业深度融合。

三是共建共享共用,社会贡献度高。学校坚持开放融合理念,与北京经开区共建北京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高精尖产业技能提升培训基地、“双创”基地等,服务企业技术创新和员工培训,支持北京经开区人才提质升级,年均完成首席技师等专题培训近1.7万人次。与企业共建北京市工程师学院3个、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为企业提供横向技术服务与技术培训,年均到账经费超过2000万元。与北京经开区共享办学资源,共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共图书馆”,拓展建设10家企业和社区分馆、20个市民学习休闲书屋,办理社会读者卡3万余张。依托学校“两馆一场”建设文体活动基地,服务社区居民25万余人次。

共建经开区中试服务基地,助推企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一是服务主导产业,建设3个中试基地。面向北京经开区前沿产品创制、概念产品试制、产学研联合攻关等需求,揭榜建设复杂和异形件智能制造研发、化药制剂与蛋白药物研发、集成电路产品测试3个经开区中试基地,完成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获得国家CMA资质证书。学校培育建设增减材复合制造技术、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高端精密制造技术等8个技术研发服务团队,用科技创新助力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二是聚焦攻关项目,开展有组织科研。设立天然产物标准品研制、新能源汽车分布式驱动控制技术等科技攻关项目,开展项目孵化、成果转化和中试服务。集成电路产品测试中试基地每年完成3000万片芯片检测任务,牵头完成《北京市集成电路专业职称评价试行办法》;复杂和异形件智能制造研发中试基地参与设计与试制箭体试验装置研制,有效解决航天领域复杂结构件技术难题,累计服务企业30家,为企业创收经济效益2700余万元;化药制剂与蛋白药物研发中试基地为50家企业提供产品开发、工艺验证等技术服务,横向经费合同金额2100余万元,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近1.4亿元。

三是科研反哺教学,促进学生“双创”结硕果。深度挖掘科技攻关项目、横向技术服务项目和成果转化项目,将项目中的新产品、新工艺、新规范转化为教学项目,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实现教学项目转化319项。组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与动手实操能力,依托项目成果,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挑战杯”“京彩大创”“科技大赛”等赛事取得优异成绩,获得国家级别大赛奖项18项。

创建“三化”社会培训品牌,助力新时代首都学习型城市建设

一是精准对接需求,开展“定制化”企业培训。面向北京经开区企业单位开展培训服务,建立“经开区、学校、企业”一体化培训体系,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企业设计定制化培训项目,开发培训课程。近5年共服务北京奔驰、京东方等企业1500余家,开发特色培训项目22个,新建优质网络课程45门,培训企业人员5.3万人次,得到北京经开区企业的广泛好评。

二是提升培训层次,开展“高端化”师资培训。依托国家职业学校校长培训基地、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培训基地、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等,积极承接教育部门委托师资培训项目、国培省培项目、职业院校名校长(党委书记)培训研修项目,并完成相应的培训教材及课程开发。获批省部级以上培训基地10个,完成省部级以上培训项目38个,共培训来自全国500多所学校的党委书记、校长和骨干教师1万余名。

三是提高全员素质,开展“多样化”公益培训。面向中小学生开展“小小工匠”“小小工程师”等职业启蒙教育培训,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开展多形式、全覆盖的社区培训,提高社区居民综合素质。贯彻落实习近平强军思想,面向现役军人、退役军人开展“菜单式”定制培训,提升军人职业素质与就业技能。开展教育帮扶对口支援,实施“火种计划”“春蕾计划”以及京蒙协作乡村振兴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累计举办公益培训91期(累计培训1.1万余人次),涉及新疆、青海、贵州、内蒙古等20余个地区和北京11个区180多个社区。为门头沟区椴木沟村、平谷区大华山镇的黄芩茶、野毛尖茶、平谷大桃等10余个品类农副产品搭建电商销售渠道,累计增收50余万元。学校获评京韵特色社区教育示范项目4个。

过去5年,“双高计划”建设已成为北电科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学校驶入了改革、建设和发展的“快车道”,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双高计划”预设目标和改革发展任务全部完成。展望未来,学校将继续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开拓奋进、锐意进取,认真思考和回答“强国建设,职教何为”的时代课题,为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张启鸿 姚光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