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设背景
在成都市建设国家级创业型城市的大背景下,融合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参与主导,由成都市教育局、人社局、团市委联合发文,成都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区域内首家由政府单位牵头成立的实体化运作创业综合服务体——“成都创业学院”。近五年来,学校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立足国家技能型人才需求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围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和科技成果转化等相关领域统筹谋划、系统部署、协同推进,坚持创业教育为创新驱动发展的社会提供人才支撑和保障,构建了“全链条、五贯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现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创业教育、实践、服务、孵化等服务。
二、建设举措
1.创新体制机制,构建“全链条”创新创业育人模式
实施“理事会+院务会”管理体制,其中理事会由政府职能部门、行业协会、知名企业及地方院校共37家单位组成,有效汇聚“政策、项目、场所、导师”等创新创业要素,着力将“双创”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3111”运行机制,即建成“三区一平台一空间一中心”6个功能区,包括“创业教育区”“创业孵化区”“综合服务平台”“创客+部落众创空间”“成长型企业区”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分别实现对创业青年的“创业教育功能”“项目孵化功能”“政策服务功能”“新企业萌生功能”“新企业发展壮大功能”和“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功能”,遵循创新创业型人才培育的全要素、全链条规律。
2.改革课程结构,创设“五贯通”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
构建“全覆盖、分层次、菜单式”进阶课程结构,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大一开设必修课,重在培育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大二开设模块化选修课和专创融合课等,重在培养创新创业技能;大三根据专业群人才培养需求开设企业定制的项目制小班课程,重在创新创业孵化。课程实施层面,建立“课堂、实践、赛项、孵化、文化”五贯通课程体系。课堂贯通:深化专创融合,构建递进式课堂体系;实践贯通:搭建“创客工坊+创新创业俱乐部+创新创业社团”等实践载体;赛项贯通:健全普选、培优制度,构建创新创业大赛“校-省-国家”竞赛体系;孵化贯通:通过孵化基地和种子基金,指导学生创办企业;文化贯通:推进系列活动,形成“创新成职,创业志成”的双创文化品牌。课堂教学指导双创实践,进行大赛演练,优质项目进行项目孵化,孵化案例助力双创文化,双创文化又反哺课堂教学,形成了创新创业大课程格局。
3.校企深度耦合,实施创新“双向驱动”创新创业教育校企合作项目
借助真项目助力学生成才。依托成都创业学院“成长型企业区”区位优势,每年引驻与学校专业群吻合的企业30余家,签署入驻协议,企业提供“真项目”引入课堂,反哺教学;每年提供不少于两名“真导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企业及时引“四新技术”进课堂,每家企业每年提供创新创业课程不低于40学时。赋能企业成长发展。学校依托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为企业提供成果申报、转化和联合技术攻关、项目合作及员工技能培训等服务,校企深度耦合,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充分激发企业动能。
三、建设成效
一是教育体系助力师生成长。《“全链条、五贯通”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创新与实践》获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教师参加教学比赛获国家级奖项1项、省级奖项12项;近五年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斩获省级以上奖项108项,其中全国金奖4项、银奖2项、铜奖6项,其他双创类比赛取得95项省部级荣誉,成才典型不断涌现,多人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大学生创业人物名单,获团中央“中国自强之星”“创业英雄100强”等荣誉称号。
二是校企协同,服务大众。学校、师生、企业三方协同,实现“对在校学生全覆盖创业教育,面向社会开展创业培训,共同扶持、孵化校内外创业项目,对接创业园区、社区”四位一体的功能,精准对接区域人才需求,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开展技术服务248项,培育省市级优质企业15家,园区初创企业存活率99%。建设期内先后入选国家级众创空间,成功立项建设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被评定为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四川省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大赛优秀组织单位。
三是取得一系列极具推广价值的育人成效。受成都市教育局委托,牵头制定并实施《成都市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试行)》。作为四川省高职高专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理事长单位和成都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秘书长单位,开展职业院校创新创业师资和竞赛培训9596人次,退伍军人创新创业培训1725人次,覆盖四川省全部高职和成都市67所中职及省外学校16所。近五年接待来访交流考察学校、企业两百余家,扩大了学校影响力。
(作者系成都职业技术学院罗晓彤 张丽娟)